Blog Name

局部市场化的中国金融体系

Nicholas Bors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Date

Body

对于中国的金融体系而言,2013年是喧嚣的一年。年初经历了信贷井喷式的增长,这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刺激计划后没有发生过的事。2013年初极其快速的信贷引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不安。央行随后主导了银行间的信贷紧张,以提醒金融机构意识到不断增长的流动性风险。随后,信贷增长的步伐在今年下半年放缓,但依然保持比名义GDP还高的增长率。

1

全年的信贷增长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并使得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新兴部门显露出来。这些部门介于反应市场规律和不依赖市场规律的金融产品之间。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银行的集资方面,包括传统的贷款、财富管理产品以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Shibor rate)。

2

两个市场决定的利率,即Shibor和财富管理产品的收益率显示出稳定的自动上升趋势,信贷条件在这一年中更紧。同业银行信贷市场紧张,Shibor直接一路朝上冲出了图表之外,最高达到两位数。相反的,三月存款利率在全年都保持稳定。

基于市场的金融产品和非基于市场的金融产品之间的矛盾同样呈现于贷款方面。由于下半年更紧的信贷条件,公司债券、国债和承兑汇票的收益率都显著上涨。另一方面,贷款利率在全年间仅有些许变动。

3

在金融体系中出现这样的分野说明什么?这说明金融体系对新的信贷渠道的依赖越来越重要。在过去,流入经济体系的信贷高度依赖于贷款,占到了近100%的比例。过去几年间这种情况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非贷款融资占到了新增贷款的近50%。

4

有两种方式来审视它。一种观点认为受市场规律支配的信贷份额增加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储户们如今可以选择购买高收益的金融产品,这会帮助他们摆脱传统存款的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市场导向的贷款利率将更可能偏向那些“信誉不佳”的借款人,他们更愿意以高利率借款,但是他们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减少金融体系中巨大扭曲(distortion)。

另一种视角是产生分歧的金融体系后患无穷。金融体系里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难以预计,而监管套利的空间巨大。因为他们没有被延展到市场利率中,贷款不会给到最有信誉或是最有生产力的借款人手中。同时,非贷款信贷的增长是发生在一个监管力度明显不如传统银行业的监管环境中。

真相隐藏于这两种观点之间。市场导向的金融产品的增长对一个更多样化的金融体系而言是积极的一步。中国国有银行不再成为经济中的融资途径,这是健康的。同时,存贷款利率对信贷周期的缺乏反应和非贷款类金融产品的缺乏监管才是问题所在。在过去数年间,这些事项在引发了分配资本质量上的严重问题。

中国金融体系中半数的信贷以市场决定的利率发行,但却处在低等的监管环境中。另一半则以被扭曲的利率发行,但却得到更严格的监管。中国分岔的金融体系很罕见,这在长期将是一个冒险的命题。

More From